详细内容
酶启发的仿生单硒催化位点用于选择性催化氧还原

浏览数:83    更新时间:2025/02    

      近日,我院孙世刚院士团队的王宇成副教授,在选择性电催化氧还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Enzyme-Inspired Single Selenium Site for Selective Oxygen Reduc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2418897)。


酶启发的仿生单硒催化位点用于选择性催化氧还原

      氧还原反应(ORR)分为2电子与4电子反应。其中,2电子反应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及其衍生的羟基自由基具有高度腐蚀性,可导致燃料电池中催化剂或聚合物电解质的加速降解。在已知的ORR催化剂中,包括贵金属铂等, H₂O₂的生成几乎不可避免,其典型产率通常为1%至5%或更高。因此,实现ORR催化剂极致的4电子选择性(接近100%)对于推动燃料电池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受到自然界中硒酶猝灭过氧化物的启发,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仿生单硒(Se)催化位点的设计思路。电化学原位XAFS及理论计算表明,在形成#OOH中间体时,相邻的Se原子会从#OOH中夺取一个O原子,从而阻断了H2O2途径。在随后的电子耦合质子过程中,解离的#O和#OH产生2个水分子,然后释放出来,最终实现将反应导向4电子途径。因此,该仿生Se位点表现出创纪录的4电子选择性(0.039%@0.5V)。此外,将Se位点作为辅助催化位点,引入到Co-N-C、Fe-N-C和N-C催化剂中,通过连续的2+2电子路径,H2O2的产率分别降低了96%、67%和98%。H2O2产率的显著降低导致活性位点免受氧化攻击,进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该工作在王宇成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张朋阳(博士)、徐霞(博士)、俞文松(硕士)为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黄换副研究员完成了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的表征与分析,傅钢教授提供了理论计算指导。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A1509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202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179116),国家基础科学中心(222881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720220017)的资助。

      论文衔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