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孙世刚课题组研究成果入选“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浏览数:412    更新时间:2008/02    

 1月31日,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的“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在北京揭晓。我校副校长孙世刚教授主持的“合成出具有高电氧化催化活性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入选。高校入选成果还有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三个项目。

      这些成果分别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1号”发射成功并顺利传回探测数据;在多光子纠缠和光学量子计算的实验方面取得新进展;合成出室温条件下具有超大塑性的块体金属玻璃材料;找到保存在滞育卵囊中的胚胎化石和6.3亿年前的动物化石;合成出具有高电氧化催化活性的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证实CASP8基因启动子的一个六核苷酸插入/缺失多态与多种癌症易感性相关;揭示出多巴胺-蘑菇体环路在果蝇基于价值抉择中的调控作用;发现β抑制因子-1是调节CD4+T细胞存活和自身免疫性的关键因子;证实大熊猫仍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在声子晶体中实现声波的双负折射;发现全球水循环中的溶解无机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碳汇。最后两项因得票数一致,并列入选。

      评选者在最终的评语中说,“二十四面体铂纳米晶体催化剂”研究“开辟了一条通过控制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排列结构提高催化剂性能的崭新途径,是纳米催化剂合成的重大突破”。2007年5月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以三页半篇幅的长篇报道刊登了这项最新成果。这是我校第一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长篇研究报告。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从2005年开始,遵循“推荐-初选-复选-公布”的程序,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全社会对基础研究的理解、关心与支持。

      今年的评选,基础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学会共推荐了197条新闻,主办方组织专家遴选出31条候选新闻,然后通过函评,有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1600多位专家参加了无记名投票,最终得票数前十位的新闻入选。据悉,这些成果大都来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院所等重要的科研基地,人才、基地、项目三位一体,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基础研究的水平,表明我国基础研究在某些领域的可持续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