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393 更新时间:2014/06
近日,化学领域国际顶级刊物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2010年影响因子21.8)上发表了孙世刚教授课题组(署名单位:化学化工学院和能源研究院)关于“电化学能源体系原位红外光谱研究”的学术论文(In-Situ 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Acc. Chem. Res. 2012, 45(4): 485–494)。
随着资源日趋枯竭,以化石为燃料的能源系统必将被新的能源体系替代。电化学能源体系是将燃料分子的化学能高效地转换为电能、或可逆存储电能的清洁能源装置。它在新能源汽车、移动电子设备、航空航天和军事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有机小分子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是当前两种最为看好的电化学能源体系,它们都通过固/液界面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和化学能间转换。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从分子水平研究其固/液界面过程,对于提高电化学能源体系的性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孙世刚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发展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电化学能源体系研究;于1990年建立国内第一套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系统,创建了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化学原位显微红外光谱、步进扫描时间分辨红外光谱和表面组合红外光谱检测方法;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碳一分子、碳二至碳四醇分子和氨基酸分子的电化学吸附和电催化反应,阐明其电催化反应机理。于1996年首先报道了纳米材料的异常红外效应,进一步利用异常红外效应显著提高原位红外光谱检测表面物种的灵敏度。孙世刚教授课题组还将原位红外光谱拓展到非水体系,研究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界面过程。因此受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杂志主编Joan Selverstone Valentine教授邀请撰写运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电化学能源体系界面过程的论文。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厦门大学和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化学楼403室 (361005) 电话:0592-2180181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